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自拍晒照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靖远黄河古渡

    信息发布者:侯晓淳
    2017-05-04 21:43:53   转载

     远在汉唐时期,由西安进入河西走廊通往西域,靖远是必经之地,这条路就是所说的丝绸之路北线。从长安出发,经过陕西彬县、长武,进入甘肃泾川、平凉,再经宁夏固原转向北进,过境靖远,抵达靖远北部的哈思堡,经过休整,从哈思堡西行五公里到达黄河岸边,渡河后通往河西走廊。自此开始,靖远境内的黄河上,先后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渡口,其中著名的有虎豹口、鹯阴口、索桥渡、北卜古渡等处。
        北卜古渡  或称北城滩古渡,如今已改名金坪渡,在靖远县北部双龙乡境内,距离县城190公里。这座渡口的形成年代久远,是古丝绸之路上最早最为繁忙的渡口,从汉代开始就是一座重要的黄河渡口,为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。到了唐代,这里依然是过河的首选渡口,据传曾在此处建有浮桥,以便商旅使团来往过渡。《方舆纪要》中记载有“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,过应理州(今宁夏中卫)”的文字,北卜渡即谓这一古老的渡口。
        鹯阴口  即红山峡上口,原属靖远县,在今平川区境内,距离鹯阴古城遗址10公里。三国时期,凉州卢水胡起兵反叛,魏文帝曹丕任命京兆尹张既为凉州刺史,率兵讨伐,卢水胡叛军曾在鹯阴口黄河西岸等待迎击,足见其重要地位。西夏曾在此建造索桥,修筑迭烈逊堡并驻兵防守。明初,于此置迭烈逊巡检司,戍防蒙古人的南下入侵。
        索桥渡  位于哈思山北麓的石门乡小口村,是丝绸之路著名的黄河古渡之一,这里河床稍宽,水流较为缓慢,两岸为石山,容易修筑码头。据史料记载,明朝隆庆元年(1567年),用当地一种野生植物的根编织成为绳索,将24艘木船连接成为一座浮在水面上的桥,索桥的称谓由此而得。这种绳子柔性极好,坚韧耐磨,而且在水中长期浸泡,不会腐朽。在渡口以南5公里处,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哈思堡,在当时是一个专供过往商旅歇脚修整的地方,有许多商铺和旅馆。
       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,重修被河水冲毁的往日索桥,在两岸石山之间架设索道,仍用24只大木船连接而成浮桥,以通往来。并于渡口临黄河东山之上修筑堡寨,名为铁锁关,驻兵防守,以确保渡口的安全畅通。直到清代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南大道西(安)兰(州)公路开通之前,索桥渡一直是丝绸之路北线进入河西走廊的必经渡口。
        清代乾隆四十二年(1778年),这里商旅过往的繁忙景象,依然兴盛不衰。可是由于哈思堡到索桥渡口之间十数里的路段,是在红砂石上凿开修筑的石头道路,因年久失修,崎岖不平,路面狭窄,行走很是不便。有一位名叫胡正宽的人,是寓居在这里的大商户,以开旅馆和店铺为业,年逾古稀,曾率领家人和伙计不辞劳累,劈山凿石,整修拓宽哈思堡至索桥渡口这段石质山路。
        由于人力不足,他苦口婆心说服过往的商户,募捐银两。先后有山陕两省的一百八十多家商户慷慨捐赠,涉及两省的四州七府共三十县的商家,得银三百四十多两,终于将此路整修拓宽,没有靠官府的任何支持,做成了一件便利民众的好事。为了纪念胡正宽募捐银两修路的功德,人们选用两块相同的石碑,刻上相同的文字,分别竖立在哈思堡和索桥渡口。如今,这两块记载修路历史的《山陕碑》依然屹立在破石残瓦之中。后来,索桥逐渐被弃用,但索桥渡为贯通丝路所起的作用,被永载史册。
        虎豹口  又名河包口,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渡口,也是明清以来靖远四大官渡之一,为兰(州)靖(远)交通要渡,用木船数只终年供渡,昼夜繁忙。清代光绪年间靖远知县储英翰勒石立碑,亲撰《河包口官渡记》,记述渡口历史渊源,以及过渡车辆、人畜等价目。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,红四方面军21800余人,在徐向前、陈昌浩、李先念等率领下,突破国民党重兵防守,在此成功强渡黄河,虎豹口古渡为世人所注目。2002年,甘肃省文物局和靖远县政府划拨专款,地方人士捐资,建成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纪念碑,雕塑家孙纪元创作的红西路军渡河塑像巍然屹立黄河南岸,虎豹口已成为人们凭吊和游览的胜地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